很多設計師都會有這樣的困惑:同樣的需求,別人做出來的設計既好看又有記憶點,自己的作品卻總顯得 “平平無奇”;明明功能都實現了,用戶卻反饋 “用著沒感覺”。其實,好設計從來不是憑空想象 —— 那些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,往往在細節里藏著巧思。今天我們就從優酷、網易郵箱大師、京東外賣等 5 個產品的設計中,拆解出能直接復用的 UI/UX 技巧,幫你打開設計思路。

不少設計師做圖標、輪播圖時,總想著 “怎么做得更花哨”,卻忽略了一個關鍵:設計要和品牌掛鉤,才能讓用戶記住。優酷在這一點上就做得很巧妙,它沒有用復雜的造型,而是把品牌元素融入基礎設計里,讓普通組件也有 “優酷味”。
比如優酷個人中心的圖標 ——“我的下載”“我的訂單” 這些功能按鈕,都采用簡潔的線性風格,但在圖標的底層悄悄疊加了優酷的品牌圖形元素。這種 “線性 + 品牌點綴” 的設計,既保持了界面的清爽感,又讓圖標跳出了 “千篇一律” 的困境,用戶看到圖標時,會下意識聯想到 “這是優酷的設計”,慢慢形成記憶點。
不止圖標,優酷的 “正在熱播” 輪播欄也藏著小心思。大多數視頻 APP 的輪播圖都是橫版封面、平鋪排列,而優酷用了豎版封面的 “漸層疊加” 設計,配合橫向滑動的交互邏輯,滑動時封面會帶著輕微的層疊動畫,既避免了常規輪播的單調,又能讓用戶快速聚焦到影片封面 —— 畢竟豎版封面更符合手機端的視覺習慣,也能展示更多影片細節。
設計邏輯:品牌感不是靠大 logo 堆出來的,而是融入到每個小組件里。哪怕是一個圖標、一個輪播圖,只要加入品牌獨有的元素(比如專屬圖形、特色排版),就能讓設計有辨識度,也讓用戶對品牌的感知更連貫。

“眾口難調” 是設計的難題 —— 有人喜歡淺色界面的清爽,有人偏愛深色模式的護眼;有人覺得默認圖標太普通,有人想要個性化皮膚。與其糾結 “哪種設計最好看”,不如把選擇權交給用戶,網易郵箱大師的 “外觀偏好” 設置,就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。
打開網易郵箱大師的個人中心,“外觀偏好” 里藏著滿滿的細節:用戶可以切換 “默認圖標” 和 “尊享圖標”(比如 “好運簽” 系列圖標,帶著節日感和吉祥寓意);深淺模式不僅有 “淺色 / 深色 / 跟隨系統” 三種選擇,還支持 “無極變色”,能手動調節界面亮度;甚至能自定義 “界面皮膚”,從 “及第”“折桂” 等國風皮膚,到簡約的純色皮膚,滿足不同用戶的審美需求。
更貼心的是,這些設置都支持 “單項調整”—— 比如用戶只想換圖標,不用連帶改皮膚;想調文字大小,也不用重新設置模式。這種 “精細化自定義”,讓用戶感覺 “這個 APP 是為我量身定制的”,不僅降低了審美抵觸,還悄悄提升了用戶對產品的好感度。
設計邏輯:好設計不是 “設計師覺得好”,而是 “用戶用著舒服”。給用戶留足自定義空間,既能覆蓋不同人群的需求(比如老人需要大字體,年輕人喜歡個性化皮膚),也能讓用戶產生 “歸屬感”,愿意更久地使用產品。
很多設計師在布局時,容易陷入 “要么擠成一團,要么留太多空白” 的困境。其實空白不是 “浪費”,而是可以激活的 “潛力區”—— 京東外賣就通過一個小改動,把空白變成了 “功能 + 美觀” 的雙贏點。

之前京東外賣還沒加入 “秒送” 欄目時,導航欄的布局有些失衡:左側是 “特價”“首頁” 等功能入口,右側只有搜索框,中間和右側有不少空白。后來京東把外賣業務納入 “秒送” 欄目,在導航欄右側加了一個 “外賣” 營銷入口 —— 這個小小的改動,不僅讓導航欄左右布局更對稱,還充分利用了之前的空白區域,拓展了營銷接口。用戶點進 “外賣” 就能直接下單,不用再從首頁層層尋找,既提升了轉化,又讓界面更規整。
這種 “平衡布局 + 功能拓展” 的思路,其實在很多產品里都能用。比如設計商城 APP 的首頁時,如果頂部搜索欄右側有空白,就可以加一個 “購物車” 或 “優惠券” 入口;設計工具類 APP 的導航欄時,若左側功能按鈕太少,可加入 “常用工具” 快捷入口,既填補空白,又方便用戶操作。
設計邏輯:界面布局的核心是 “平衡與實用”。不要怕空白,但也別讓空白閑置 —— 通過添加合適的功能入口,既能讓布局更對稱美觀,又能縮短用戶的操作路徑,實現 “顏值” 和 “實用性” 的雙重提升。
很多產品的引導頁、功能介紹,都喜歡用 “靜態圖文”,用戶看了容易忘,也感受不到功能的實際價值。但 Photoshop Express 的引導頁設計,卻用 “互動” 讓功能優勢變得直觀 —— 用戶不用 “看說明”,而是 “親身體驗”。

在 Photoshop Express 的 “面部美顏”“選擇性編輯” 等功能引導頁中,它沒有單純展示 “美顏前后的對比圖”,而是加入了 “拖動滑塊” 的交互:用戶按住滑塊左右拖動,就能實時看到照片 “美顏前” 和 “美顏后” 的變化 —— 比如拖動滑塊到左側,是原圖的皮膚狀態;拖動到右側,就能看到 “光滑美肌”“調整下巴輪廓” 后的效果。這種 “邊玩邊看” 的引導方式,比靜態圖文更有吸引力,用戶能直觀感受到 “這個功能能幫我把照片修得更好看”,也更愿意去嘗試使用。
這種思路同樣適用于其他產品:比如做修圖 APP 的 “濾鏡功能” 引導時,可讓用戶滑動屏幕切換不同濾鏡,實時看效果;做理財 APP 的 “收益對比” 功能時,可讓用戶拖動時間軸,查看 “1 個月”“3 個月”“1 年” 的收益變化 —— 交互型引導能讓用戶從 “被動看” 變成 “主動試”,對功能的感知也更深刻。
設計邏輯:用戶對 “體驗過的東西” 更有信任感。與其用文字描述 “功能有多好”,不如設計一個簡單的交互,讓用戶親自感受功能的價值,這種 “沉浸式引導”,比靜態展示的轉化率更高。
很多界面之所以 “看著亂”,不是因為元素太多,而是因為沒有 “視覺重點”—— 用戶不知道該先看哪里,該忽略哪里。智行火車票的個人中心設計,就通過 “圖標強弱對比”,輕松解決了這個問題,讓界面層級清晰明了。
在智行火車票的個人中心里,有 “我的工具”“常用信息”“周邊服務” 三個主要版塊。其中 “我的工具”(12306 賬號、本人車票、學生認證等)和 “常用信息”(我的足跡、我的票夾等)是用戶高頻使用的功能,所以這兩個版塊的圖標用了 “高飽和度、低明度” 的配色,視覺張力強,能第一時間吸引用戶的注意力;而 “周邊服務”(特價跟團游、租車服務、拿去花等)是輔助功能,圖標就采用了 “高明度、低飽和度” 的處理方式,顏色更淺、更柔和,視覺上故意 “弱化”。
這種 “強圖標突出核心功能,弱圖標弱化輔助功能” 的設計,讓用戶不用費力尋找,就能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功能 —— 看界面時,眼睛會先落到顏色深、飽和度高的圖標上,輔助功能則在需要時再看,既避免了界面雜亂,又提升了操作效率。
設計邏輯:界面的 “亂”,本質是 “層級不清晰”。通過顏色、飽和度、大小等對比,讓核心功能 “顯眼”,輔助功能 “低調”,用戶就能順著視覺層級快速操作,這種 “有主有次” 的設計,才是真正的 “用戶友好”。
其實,很多設計師覺得 “沒靈感”,不是因為能力不夠,而是因為忽略了 “向優秀產品學習”。優酷的品牌基因融入、網易郵箱大師的自定義外觀、京東外賣的布局平衡、Photoshop Express 的交互引導、智行火車票的視覺層級 —— 這些產品的設計亮點,都不是復雜的創意,而是把 “用戶需求” 落地到了每個小細節里。
真正的好設計,不需要多么花哨的造型,也不用多么前衛的風格,而是能讓用戶 “用著順手、看著舒服、記得住”。下次做設計時,不妨多體驗優秀產品,拆解它們的細節邏輯,再結合自己的需求調整 —— 從模仿到創新,從細節到整體,慢慢就能做出讓用戶眼前一亮的作品。